保安扔垃圾時,意外發現張肚子痛的請假條,現在是博物館鎮館之寶

「天下難事,必做于易;天下大事,必做于細」。所有的成功都是那些不起眼的曾經彙聚起來達到的頂峰,寶珠都曾蒙過灰塵,小事都會成為至關重要的一環。因此不要小看那些本以為不值一提的小事,這可能成為獲得成功的關鍵。

對于博物館來說,鎮館之寶是極其貴重的文物,要麼是價值連城,要麼就是技術工藝獨到,能稱為鎮館之寶絕非浪得虛名之物。在博物館中收藏著許多珍貴文物,而能說得上是鎮館之寶的卻寥寥無幾,每一件鎮館之寶都絕非凡品,而在上海博物館中,有一件鎮館之寶,卻因不出眾,差一點被當作廢紙丟棄。

1950年代初,上海博物館在原來的位址上重新修建,為修建博物館,需要收集大量藏品,而上海市政府也把所有的各種珍藏品都交給博物館,並且向民間徵集,這樣才使得上海博物館在1952年順利開館。不過因籌備時間倉促,博物館剛開始的時候只有一些青銅器,及部分具有欣賞價值的文物館藏。

對于字畫的文物,因沒有時間整理,便擱置在庫房之中。雖說每一年博物館都會對文物進行清點整理,但因數量極多,且此時國家技術比較欠缺,導致許多文物都不可以拿出來展示。1972年,博物館再次進行每一年都會做的清理工作,但由于工作人員的疏忽,使得一張書法字帖被夾在清點冊中,從而被帶出庫房。

然而當時並沒有人發現,導致書法字帖遺落到地上,清潔人員也不知道,就把它當作垃圾扔到廢紙堆中。這張書法貼是《上虞帖》,而《上虞貼》是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草書作品,可見其價值之大。一位保安在扔垃圾時注意到這張字帖,他認為這張字帖並不是一張廢紙,雖不知道是意外還是故意丟棄,他還是將字帖撿回。

爾後將其交到一位劉姓工作人員的手中,此時這位工作人員也並沒有意識到這是著名的王羲之的著作,以為只是同事用來研究的復印本而已。但經過反復的檢查,他發現該字帖的紙張是絹紙,且只表面發黃,是有一些年歲的,上面還有著王羲之妻子的弟弟和晉太傅謝安的名字,而最後的落款,毋庸置疑就是王羲之。

這讓劉師傅感到十分震驚,說不定這就是失傳已久的「王羲之上虞帖」,上虞帖其實是一張病假條,據說是王羲之寫給朋友的回信,他想和朋友見面敘舊,奈何腹痛不止無法見面,因此寫下此信表示歉意。這張泛黃的字帖與《上虞帖》紋絲不差,且從上面的字來看,大氣磅礴,一氣呵成,一般的書法家沒有如此的手法。

但它為什麼在垃圾桶裡,這又使得劉師傅感到疑惑,難道是假的嗎?但也不像是假的,經過劉師傅的追查,終于得知此物在垃圾桶裡的原因,但對此字帖的真假還不敢輕易下結論。于是他和同事們便開始鑒定,帶著字帖去到全國各地的鑒別機構,還請教許多的書法大師,最終都沒有得出一個確切的結論。

到75年年底,研究出先進的實驗用X光透拍設備後,他們便用該設備進行檢驗,發現該字帖其實源于唐代,其實是唐代的臨摹作品,並不屬于王羲之真跡。但這也讓人十分興奮,唐代的臨摹也和王羲之的相差不大,可見是因當時的人手中有真跡,才將其臨摹得如此淋漓盡致。

得知字帖真偽之後,博物館也高度重視,並將這張病假條作為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,讓觀賞者在觀賞的時候更能體會王羲之的心境。因此不要存僥倖心理不要粗心大意,要相信一次一次的累積,註定會發光。

用戶評論

2023/5/28 8:16: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