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最霸道的「釘子戶」,「霸佔」長江700餘年,如今無人敢拆

《度窄》:四觀目眩浪花上,小跌身裹蛟龍中。

提到釘子戶這個詞,想必大家都不陌生,隨著時代的發展,中國城市化的腳步不斷推進,而在城市發展建設的過程中,許多不願意搬遷的住戶就被人們戲稱為「釘子戶」。對于很多城市的建設者而言,釘子戶的出現顯然是令他們感到非常頭痛的。

然而,就在我國長江流域內,卻有著這樣一個特殊的釘子戶,它曾霸佔長江七百餘年,時至今日,也沒有人敢上前拆除。那麼,這個特殊的釘子戶究竟是何來歷?在這一建築的背後,又有著怎樣的歷史故事呢?

這個特殊的釘子戶就是鄂州觀音閣。鄂州觀音閣位于湖北鄂州長江流域的龍蟠磯上,始建于元朝時期的至正五年。早在宋代時期,長江鄂州段的龍蟠磯地區就建有寺廟,而由于長江流域洪災氾濫,因此,許多寺廟都遭遇過洪水的侵襲。在這種情況之下,當地的百姓們也自發對寺廟遺址進行著重建。而在元至正三年時,武昌縣的一位百姓便壘石成台,最終建成了龍蟠磯寺,而這也就是鄂州觀音閣的前身。在此後的許多年間,這裡都是鄂州觀音閣的建造主體。

然而,到了嘉靖六年時,觀音閣被毀。當時,武昌縣的知縣便決定帶領手下的幕僚來到此地,並籌資對觀音閣進行重建。自此,觀音閣上又增加了純陽樓和觀瀾亭兩處建築。而在清朝與民國時期,觀音閣也曾因洪澇災害的出現而遭遇毀壞,在這種情況之下,當地的一些百姓們便自發對觀音閣進行修繕,可以說,在觀音閣存在的七百多年歷史內,它也經歷了許多的風風雨雨。

整個鄂州觀音閣長約二十四米,寬約十米,高約十四米,其基座厚度大約為一米,在觀音閣內共有一亭三殿和兩層樓,總面積達到了三百多平方公尺,作為長江上的一個「釘子戶」,觀音閣自修建以來,就始終存在于長江之上,而這也成為了湖北鄂州當地一個特殊的景觀。

據了解,在觀音閣下方有著如船舷一樣的弧形石牆,這種石牆能夠減緩水勢,每到汛期來臨之時,觀音閣下的弧形石牆都能夠幫助整個建築實現順利排水。可以說,觀音閣的建造也體現出了古代社會中,武昌工匠對于流體力學知識的特殊運用。

自新中國建立以來,觀音閣曾多次遭遇洪災的侵襲,而由于觀音閣建造歷史較為悠久,因此,隨著時代的變遷,現如今的觀音閣也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壞。在這種情況之下,我國政府便開始重視起了對觀音閣的修繕。自上世紀五十年代起,觀音閣便在鄂城縣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得到了重修,而在後來的日子裡,觀音閣也被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從這一點上就能夠看出,我國有關部門對于觀音閣的重視程度也是比較高的。

作為一個珍貴的歷史建築,雖然說觀音閣已經駐紮在長江上七百多年的時間了,但是卻從來沒有人想過要對其進行拆除,畢竟通過觀音閣的存在,我們能夠了解到古代社會中一些特殊的建築特點,而這也能為現代中國的建築發展事業做出一定的貢獻。雖然說在那個時期之內,人們的建造水準是要遠遠落後于現代社會的,但是古人的一些特殊智慧,卻為現代中國建築工程事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啟示。

可以說,與那些阻礙城市建設與發展的「釘子戶」不同的是,觀音閣的存在能夠幫助我國歷史文化進行進一步的發展,對于那些歷史專家們而言,觀音閣的存在也能夠為他們提供更加詳實的史實資料。

結語通過了解鄂州觀音閣我們會發現,雖然說在古代社會中,人們的生產力水準是要遠遠落後于現代社會的,但是,古人的一些特殊建築智慧卻是現代人所無法企及的。時至今日,許多歷史學家也並未能破解鄂州觀音閣背後的秘密,而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,相信在未來的社會中,我國的考古專家們也終將探尋到鄂州觀音閣背後隱藏的奧秘。

對于歷史研究而言,文物的存在是有著重大的價值的,作為長江上的「釘子戶」,鄂州觀音閣所見證的歷史也將成為有關專家們重點研究的物件。

用戶評論

2023/4/2 7:00:05